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大学课堂上,当时社会学老师给我们放了这部电影,目的是想讨论中西方的家庭文化差异以及顺带的同性恋问题。当然,和我们没能在课堂上看完这部电影一样,对此的讨论也不了了之。如今完整地看完这部电影后,我深感《喜宴》被作为教学素材的典型性。

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自然不用多说,电影里俯拾皆是,例如伟同父母对婚礼仪式的极度重视(婚礼仪式不是给自己的,而是做给旁人看的),以及婚礼上活跃气氛的方式,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人内敛的刻板印象(但中国人何尝不是内敛的呢?电影给出的解释是“五千年来性压抑的爆发”,哈哈,一针见血)。

这场闹剧最终能够得以平息的绝对要素是什么呢?孩子,即“有后”。伟同父母对伟同的妥协除了伟同妈妈说的“儿大不由娘”之外(以及伟同爸爸安检时“投降”状举起的双手),“高家有后”才是最根本的原因,也是伟同父母的底线。(当然如同伟同爸爸的话——“我自己也不知道”,这条底线到底是谁设置的,这谁也说不清楚)因为有后,伟同父母可以妥协到接受伟同的同性关系,继而可以接纳西蒙的存在,而西蒙最在意的其实也就是被伟同父母承认和接受。如此这般,一场闹剧就这样互相偃旗息鼓地平息下去(非常具有中国传统家庭的典型特色)。

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,孩子、后代都是被重视的事情,毕竟新生命意味着希望,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点。在伟同父母这里,孩子成了对伟同同性恋事实的最后一块“遮羞布”,是伟同父母可以用来应对旁人目光(给予交代)的最后底牌。其实说白了,“他人的凝视”才是造成这场闹剧的核心原因,也是现实中传统中式家庭走向保守的重要原因。因为要应对他人的目光,所以才要维持表面的体面,进而才会相互妥协。

所以电影的最后,真的是父母们输了吗?
1

评分人数

TOP

  • 三国群英传私服
  •